北大副校长董志勇:警惕中国新能源“产能过剩”的言论陷阱

zq6e005

时间 2024年5月22日 预览 8

转载:https://new.qq.com/rain/a/20240521A08D7S00

2024-05-21 21:21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·发布于北京

图?| 黄喆

文 | 董志勇、王祖依


近日,在西方舆论场上掀起一番关于中国新能源“产能过剩”的论调,将中国向全世界提供物美价廉产品的行为污蔑为在海外倾销、扰乱全球价格和扭曲市场,并耸人听闻地抛出“中国新能源‘过剩产能’正威胁其他国家产业发展、冲击世界经济”的谬论。这一说法不符合经济常识和客观事实,实际是对中国新能源产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托词。这种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、泛安全化的言论,掩盖的是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的祸心,旨在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。


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,各国均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,通过相互交换、取长补短,最终实现互利共赢。中国产业体系完备、人力资源丰富,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历经多年发展,最终生产出使全球受益和青睐的产品,通过公平竞争在全球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,当之无愧。


从全球范围看,优质的新能源产能非但不过剩,反而严重不足。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,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,是2022年的约4倍,而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辆,是2022年的4.5倍。当前全球新能源产能非但没有“过剩”,反而远远无法满足全球市场,各国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。我国高性价比产品的出口一直颇受海外市场青睐,其中,以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为代表的“新三样”更因兼具高科技与绿色的特质,顺应了全球消费者对环保和高效能源的需求,应当被视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利好。


鼓噪“中国产能过剩论”,暴露出美西方在国际经贸关系中的“双标”面目。从数量看,截至2023年,被美西方批评为“泛滥”的“新三样”仅占2023年中国出口总额的4.5%,中国制造商在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仅占8.2%的市场份额,且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仅占本国汽车出口总量的25%左右。德国生产的汽车80%都销往国外,因此成为所谓的“汽车强国”。美国的芯片特别是高端芯片,也有80%用于出口,更不必提大量出口的猪肉和农产品。从价格看,比亚迪等品牌的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售价几乎两倍于国内,大众等品牌新能源

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