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立女性,可以恋爱脑吗

zqrr6f616

时间 2024年5月20日 预览 13

转载:https://new.qq.com/rain/a/20240520A04LKI00

2024-05-20 14:03·南风窗·发布于广东

作者 | 敬月光
编辑 | 朱秋雨
“520”,“我爱你”的谐音,一个满溢粉红泡泡的词组,一个被消费主义强行与爱情捆绑在一起的日期。
在这一天,独身好像有罪,恋人不庆祝似乎会被猜疑为感情不和,这一天似乎无论什么人都应该“恋爱脑”。
真的是这样吗?今日就让我们来理性地讨论一下“恋爱脑”。
人们很容易被贬为“恋爱脑”。谈年上恋的女性被叫“娇妻”,谈年下恋的女性被喊“阿姨”,嫁有钱人是傍富,嫁给穷小子是扶贫。最理想的对象是同城、同龄、同薪、精神稳定,还要有一副好皮囊。
“你是恋爱脑吗?”
10位朋友里,只有3人向我给出了绝对否定的答案,其余的7人则在“是”和“也许是”之间徘徊。这个比例出乎我的意料。毕竟,“恋爱脑”现在不是个积极的词汇。
“千万不能恋爱脑”,互联网上,劝众人慎入爱河的声音铺天盖地,“爱情至上”的思想深受鄙夷。
在“恋爱脑”的阴霾下,各种批判的标签与新词随之而来。以女性为例,一段健康的恋爱要求变得极其严苛。谈年上恋的女性被叫“娇妻”,谈年下恋的女性被喊“阿姨”,嫁给有钱人是傍富,嫁给穷小子是扶贫。最理想的对象是同城、同龄、同薪、精神稳定,还要有一副好皮囊。
《爱的二八定律》剧照
如果不符合上述条条框框,人们就很容易被贬为“恋爱脑”——这个网络热词在2017年8月拥有了第一版百科词条,但至今无法溯源。人们因此开始怀疑爱情,在婚姻一事上挣扎煎熬,生怕自己正在铸下大错。
为何明明是恋爱空前自由的时代,恋爱的范式却似乎越来越固定,“门当户对”也变得愈加重要了?全心全意地爱一个人,真的会让我们的大脑生病吗?
01
恋爱了,很慌
我在百度和微博两个指数平台,分别检索“恋爱脑”“结婚”。对比近三个月的热度,我发现,它们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词。初步估算,每10个用户搜索“结婚”,就至少有一个用户在搜索“恋爱脑”。
北上广深一线城市,是最关注“恋爱脑”的地区。上演过《爱情神话》的上海,对“恋爱脑”搜索指数排名第二,而在“结婚”搜索榜上,却跌出十名开外。
一切都在警醒着人们:“恋爱可以,但千万,千万不要‘恋爱脑’。”2023年,随着《消失的她》等影视作品的热播,更多人甚至发出警告式的调侃:“应该把恋爱脑列入重大疾病。”
《消失的她》剧照
这句话如同魔咒一般,让所有陷入恋爱的人开始自我怀疑。他们很想弄清楚,自己所处的这段情感关系,究竟是否健康,又该去哪里鉴定“恋爱脑”。甚至,一小部分人无法同时抵抗外部的压力和内心的挣扎,选择用“分手”来了断一切。
多个调查研究显示,当代年轻女性相比于男性,恋爱与结婚的意愿更低。2023年,一个媒体调研了2800余名中国年轻人,发现满分10分的评估体系里,女性恋爱意愿的平均分数是4.97,男性的平均分是5.30。
从现实经历来看,男女之中,相对而言,男性不惧于面对感情失败。女性则有所区别,她们花费数百年的气力,终于将平等的选择权握于手中。对爱的珍惜,对未知的恐惧,再加上相对敏锐的感性思维,让她们不敢轻易确信爱的真实存在,以至于,警醒演化为警惕,再升级为防御。
不过,爱上一个人,又有什么错呢?
02
我有“恋爱脑”吗?
“恋爱脑”,到底是什么?它犯下了怎样的滔天大罪,以致人们避之不及,甚至牵连到爱情的本真?
事实上,“恋爱脑”只是一个比爱情还虚幻的网络名词,并未在医学、心理学或神经科学上有任何具体的定义。单从生理角度来看,中美曾有一项联合研究,扫描了 “恋爱”“分手”“从未恋爱”三组大学生在放空状态下的大脑。
结果发现,就算大脑什么都不想,还是能看到恋爱对大脑的影响。哪怕早就分手了,大脑也会呈现出差别。也就是说,人们从踏入爱情这条河流开始,就已经拥有了“恋爱脑”。
但在当下,“恋爱脑”显然不只是形容生理的变化。在社交媒体上,有人列出了恋爱脑的分级。恋爱脑第一级,给对方自带滤镜;第三级,单方面付出;第六级,给对方花很多钱。
到了恋爱脑第十级,便是“把爱情当人生的最高追求”。
《乔家的儿女》剧照
如此来看,更接近于现在语境的“恋爱脑”,来自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(第五版)》(DSM-5)的“依赖型人格障碍”。这是一种“过度需要他人照顾以至于产生顺从或依附行为,并害怕分离的心理行为模式”,具体表现为害怕独处,对自己极度缺乏自信等等。
欧洲心理治疗师西尔维·田纳本在《戒掉恋爱脑》一书中写道:“病态情感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人们真正去爱,人们认为自己真诚地爱着对方,但这只不过是一个意象,用以承载他们爱的行为。”
通俗来说,可以理解为,真正病态的“恋爱脑”,是指一个人极其偏执,甚至沉溺于恋爱这件事,多于对恋爱对象那个具体的人的迷恋。
厘清这一点,我相信,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可以判断,自己究竟是否是需要治疗的“恋爱脑”。然而,令人不解的是,我的朋友们几乎没有到这个程度——她们拥有相对成熟的智识、不算混乱的精神状态,却依然不确定自己是否为恋爱脑。
背后的一大原因,也许是在当下互联网的助推下,恋爱脑的用法已经过于泛滥,渗入了方方面面的边界。
《欢乐颂2》剧照
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